颍淮俗语小识

发布日期:2017-02-03   作者:石家友    来源:颍州晚报    阅读: 次   保护视力色:       
穷锅门,富水缸
    穷锅门,富水缸。这是旧时颍淮老辈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说这话的时候,他们都是一副苦口婆心的语重心长状。
    旧时颍淮乡下,家家户户的锅屋(厨房)里,都有手工支起的锅灶。早先是用土质土坯,后来改用砖头垒砌而成。普通人家是两口锅。靠里是一口大锅。用来熬煮稀饭,蒸馍,做干饭。紧挨着大锅的,是一口小锅。也并不小,略微比大锅小些。它主要用来炒菜。
    家庭主妇掌勺,一般只在锅灶后活动。锅灶前,称为锅门。锅门前往往有一方小空间。那里是盛柴禾的地方。但通常,这里的柴禾并不十分充裕,够一天或者一顿饭烧的,就可以了。用完了,再到柴禾垛上拽来。村庄人都知道穷锅门、富水缸的道理,即锅门的柴要少,水缸的水要多。一旦发现锅门前储存的柴多了,老辈人就会反复唠叨——穷锅门,富水缸。
    这其实是一种强烈的消防意识。这是因为,在锅门坐着攒火(往锅门洞里填柴)的,多是几岁的孩子。孩子攒火,即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见证。但因为孩子小,很容易在柴还没有燃尽时离开,掉到锅门地下,弄不好就酿成火灾。即使是大人,恐也有慢眼的时候。所以锅门要“穷”。但万一真的失火了,又需要有充足的水源来扑灭。所以水缸要“富”。
    写下“穷锅门富水缸”这句话,我眼前,总是浮现我的祖父祖母反复叮嘱的神态。他们在世时,每天雷打不动的一个任务,就是到我家和两个叔叔家,检查锅门的火燃尽了没有,锅门前的柴禾多不多,水缸里的水满不满。每天晚上,吃罢饭,喂过猪,祖父或者祖母,一定要挨家再检查一遍。这样,他们才睡得安稳。如果发现谁家的锅门前有隐患,他们绝不会轻饶——反反复复唠叨“穷锅门富水缸”的家训,水火无情的后果。就那几句话,他们一说能说上好些天。
    我老家是个颍河岸边的村子。隔几年,就会有人家因麻痹大意而发生火灾。就其频率来看,当属偶发的小概率事件。但一个村子的老年人,都会借题发挥,对自家的锅门和水缸开展自查自纠,对自家的晚辈施以“穷锅门富水缸”的防火教育。老辈人经多见广,最知道水火究竟有多么无情。
    农耕时代,各类柴草都露天堆放在房前屋后,且住房都是草房,屋笆都是麻秸、秫秸或者芦苇。这些,都该归入易燃品之列。但那时的颍淮村庄,因火成灾少之又少。其中的缘由,首推的恐怕就是“穷锅门富水缸”这话的深入人心了。